“杨龙根(男-1950-浙江松阳)”的版本间差异
无编辑摘要 |
(没有差异)
|
2022年9月18日 (日) 17:33的最新版本
杨龙根,男,1950-1980,曾用名杨北斗,出生于浙江丽水地区松阳县,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。
人生经历
1950年农历4月24,出生于浙江丽水地区松阳县,父杨志高民国年间历任金华浦江县长、松阳县国民党党部秘书长、代县长,解放前夕去职。
本名叫杨北斗,家住松阳南门老街潘祠前弄2号,出生时已经是解放后,在松阳老街(现明清古街)度过了童年,童年时代经历了新中国各项运动,三反五反,三年饥荒时期。
因条件困难,文革后基本没留下照片,这张照片为杨龙根三兄弟和小舅舅小舅妈一家,后排左上角为杨龙根,后右为大舅潘铁英家表姐潘丽明,中间从左到右为杨文斗,小舅妈,小舅舅潘宗法,前排抱着为表弟潘松军,前右为幼弟杨文亮。
1964年小学毕业,学业优秀,只因家庭成分和时代原因没有继续读中学;
1966年,16岁的杨北斗到成屏一级电站工地工作两年;
1968年,响应国家号召,报名知青下乡去新疆,因人长得瘦小,没有通过筛选,改为下放松阳县水南乡潘村;
期间有一恋人,为镇上一商户女儿,因父亲曾在国民政府任职,家里成分不好,对方父亲坚决反对,无果而终;
下放到潘村后,改名杨龙根;
到1974年的六年间,在潘村学习农活劳作,期间以毛笔字出色闻名乡里,逢年过节,家家户户都请他写对联,乡政府写通告之类有时也邀请他去写,也担任过村里的会计,和同时下放潘村的知青蔡先明、潘绍喜来往密切;
1974年,经介绍和潘村王高明的女儿王坛弟结婚;
1975年农历11月21,大女儿杨淑萍出生;
1976年,携妻子和女儿到杭州访亲,游览西湖,住二姑杨仲熙家,同年用二姑赞助的200元再加上借款,在亲友们的帮助下,在潘村盖起房子,一家人终于有了遮风避雨之处;
1977年农历11月10日,二女儿杨淑红出生(原名杨淑晖);
1978年农历12月10日,儿子杨海平出生;
1980年初,知青开始返城,当时未成家的知青已经先返回城里,成家的知青还要等安排,也是因家庭成分等原因,最后安排到供销系统,去水南乡横山村负责代销店;
在横山村代销店工作半年后,突然生病,送到丽水就医,当时医疗条件不好,只知道血液不好,疑为急性白血病,农历6月24病逝于潘村。
葬潘村后山,2018年迁葬到双童山西麓,点这里导航到墓地位置。
亲属关系
人物关系 | 人名 | 备注 |
父亲 | 杨志高 | |
母亲 | 潘素婉 | |
妻 | 王坛弟 | 坛为生僻字【石玄】 |
大女儿 | 杨淑萍 | |
二女儿 | 杨淑红 | 文松收养,曾用名:杨淑晖 |
儿子 | 杨海平 | |
大哥 | 杨文松 | |
三弟 | 杨文斗 | |
幼弟 | 杨文亮 | |
外公 | 潘绍峰 | |
外婆 | 阙东凤 | |
外孙 | 王儒正 | 母淑红 |
外孙女 | 占笑妍 | 母淑萍 |
孙女 | 徐槿 | 父海平,曾用名:杨徐槿 |
孙女 | 杨菱纱 | 父海平 |
亲情回忆
儿子-杨海平:
爸爸去世时我才二周岁不到,对爸爸完全没印象,对爸爸的印象都来自亲人和隔壁邻居的描述,从小听着村民们描述爸爸的事迹长大,每个人首先提到的就是他一手漂亮的毛笔字,很聪明,要不是文革,肯定是给大学生之类。
这样的舆论氛围也对我的学业产生了正向影响,每次成绩差了就会有种羞耻感,让我即使跟着目不识丁的妈妈长大,纯野生的情况下,终究没有成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同时从小到大读书一直比较轻松,想必是遗传自爸爸,是爸爸留给我的恩泽。
女儿-杨淑萍:
对爸爸的记忆比较模糊,基本记不清楚相处时的样子,只记得送葬时全村很多人到村口送葬,都在惋惜。
亲情见证
时间 | 人物关系 | 人名 | 事项 | 证爱官(见证人) |
2022年9月10日 | 女儿 | 杨淑萍 | 亲情回忆 | 进程哥 |
2022年9月10日 | 儿子 | 杨海平 | 创建传记 | 进程哥 |